最理想的民宿

  在台灣,體驗過民宿的花蓮民宿游客都有這樣的印像:一路上除了風景,更有民宿主人的一路相伴。民宿主人會陪你聊天、喝茶、飲酒,一起走過市井下路。民宿已不是一份簡單的生意,而是民宿主人對生活的一種延展。民宿不僅僅是生意,更是一種情懷,這種情懷有關童年記憶、率真回歸、原生態向往,因此,甫一誕生立馬引起都市人群的內心共鳴。它也是一種生活狀態的營造,這種生活狀態需要民宿主人和住客的共同營造。

  “萬村一面”的擔憂

  說到民宿在中國內地的發展,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莫干山,其次是杭州。位於浙江德清的莫干山,因為十五年前幾個老外游客花蓮民宿推薦留下來開咖啡館兼客棧,這裡慢慢開出了300多家大大小小的下榻地,最近還成立了一個民宿聯盟。

  基礎設施不配套

  基礎設施,不但包括道路、水電、網絡、停車場、廁所、消防設施、安全監管系統,還包括社會服務體系,以及政府的法律法規的完善。老實說,符合的區域不多。也就是說,絕大部分發展民宿的區域,都存在基礎設施不健全的問題。我們說民宿要抱團,從另外一方面就是說要分享公共基礎設施。但是,公共設施不健全的情況下,個體民宿肯定會走向單打獨鬥,自立門戶,花蓮住宿一切問題自己解決。從而,拉長民宿的分布,無法形成合力,甚至自生自滅。

  尷尬的民宿

  花蓮住宿推薦民宿一直面臨標准難以界定的困擾。國際上標准各異,而國內作為新生事物,尚無標准可言。以經營規模為例,台灣界定民宿可供出租的客房數是不超過5間,而特色民宿最多不超過15間,日本是10間。民宿的賣點是它本身蘊含的資源獨特性,而不是規模,消費者也許願意為住一間茅草屋支付上千元,但不願意支付幾百元住一間裝修豪華的房間。所以,簡單的以房間數量或面積或裝修程度來界定民宿,最終難以真正促進民宿的發展。民宿的安全(包括消防)、衛生、環保問題是民宿標准界定困難的另一個重要瓶頸。國內民用住宅對消防、衛生和環保等多個方面沒有任何明確規定,而民宿作為一種經營行為,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消費者均希望得到安全、衛生和環保方面的保障,這是目前急需政府部門去處理的一個問題。在台灣,還同時規定,民宿經營者必須要親自接待游客,向客人介紹當地特色,甚至帶客人一同體驗。要發展民宿業,打造現代民宿品牌,需要在鼓勵發展和管理監督之間找到平衡點。令人欣喜的是,部分地區行政部門認識到了民宿存在的客觀性,德清、杭州、大理、麗江等地已經開始受理民宿辦證。

  品牌意識缺乏

  很多運營民宿的個體從業者,完全是一腔情懷進入這個領域的,個人感情占據主導地位,前期根本沒有考慮品牌培育問題。這裡面會衍生出兩個問題,一個就是喜歡上某個民宿,然後加以改進式模仿,造成同質化嚴重;一個就是全憑自我感覺,想到哪裡建設到哪裡、運營到哪裡,造成特色皆無、徒留一個“大洋怪”。這種隨機的、碎片化的建設和運營,注定缺乏品牌運營的系統化基因。當然,有人說,我玩的就是情懷,根本沒有考慮過盈利。好吧,這種神人不在此討論之列。

  對市場實際狀況缺乏有效認知

  當前,民宿從業者有兩種人值得警惕。一種是逐利型的,聽說民宿很掙錢,而且自認為考察很充分,匆忙選址開建;一種是情懷型的,反正自己喜歡,能掙錢最好,不掙錢全當自己多一個休閑的地方,或者朋友聚會的地方。民宿的入住率到底有多高,其實是一條遮羞布,局外人很難揭開看一看的。在缺乏有效數據、有效分析的情況下,一切投入都是盲目的!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花蓮民宿
    全站熱搜

    攝影展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